无论何时,“周星驰作品”都是华语电影的金字招牌。无论他做演员还是转型做导演,周星驰都是华语电影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周星驰转型后,我们英爱如何看待“周星驰作品”?
顾小白曾经这样评价周星驰“喜剧之王渐行渐远,一代大师君临天下”。
是的,可以这么说,《功夫》是奠定周星驰电影大师地位的作品,因为《功夫》是周星驰最自我的作品。
从音乐上来看,《功夫》中对音乐的使用,无论是民乐、《流浪者之歌》,还是《只要为你活一天》,抑或各种原创音乐,都表现出周星驰对音乐的驾驭能力。《功夫》的配乐师黄英华说,《功夫》里周星驰对音乐有很多想法,而且参与了不少音乐创作。其实周星驰在一开始就很注重音乐的,香港著名配乐大师胡伟立第一次和周星驰合作就是《审死官》,当时就有个小插曲,胡伟立说“他在《审死官》里用二胡表现梅艳芳的媚态,给宋世杰特意写了一段描摹出他鬼祟动作的小曲,周星驰并不太接受:“他说‘不要不要,好傻啊!什么歌啊都是’,我说你信我吧,那样很可爱。”那段小曲现在果然和周星驰互为标签。“他那时候很多地方都不太认同,但那时候如果是李力持导演,我就跟他说没问题,让他去说服周星驰,像《九品芝麻官》,它是喜剧,但我照着悲剧写,悲剧里有大反差,很惨但又很好笑,有时候我会抽离,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下来,有时候不是很直接地表现。”在周星驰自己掌控电影之后,他对音乐的要求更是独树一帜,他经常自己参与音乐创作。《长江七号》里的《Masterpiece》、《Sunny》等音乐都是周星驰本人非常喜爱的,而《西游降魔篇》里的各种民乐使用也是他的主意、《一生所爱》有他亲自改编、《残梦》和《西游降魔篇》的结尾曲都是周星驰亲自挑选。而周星驰不仅在音乐的挑选和创作上很有造诣,他将音乐与电影的结合也是独树一帜的,看他的电影是一种享受,音乐节奏伴随着电影的节奏,如同在听一台交响音乐会。
从摄影和剪辑上来看,周星驰也是亲自监督。《功夫》的剪辑林安儿说周星驰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孩子,不允许进行胡乱改动,所有的东西一定要达到自己的要求,她也从周星驰身上学到了很多节奏控制的技巧;而《功夫》的剪辑潘恒生说,只要拿出周星驰满意的东西,他是很好搞的。而在《西游降魔篇》的幕后,我们可以看到周星驰亲自指导摄影师进行拍摄拿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另外,周星驰凭借《西游降魔篇》拿到了金马奖最佳武术指导提名。其实周星驰不是到了《西游降魔篇》才进行指导。在《少林足球》单挑那场戏,就是周星驰在没有武术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指导完成的。《功夫》里袁和平说“我跟周星驰说,这些功夫可能已经过时了,拍出来未必好看,在银幕上缺乏表现力,观众可能没什么兴趣,当时他却表现得很有信心,他坚持一定会有吸引力。于是我就按照他独特的想法来设计动作,在他的想法基础上尽可能地让这些动作变得漂亮”,在《功夫》的幕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周星驰在和袁和平解释他要什么样的动作。作为从小就把练武当做职业,并且真正研习过咏春拳、洪拳等多种功夫的周星驰,他在武术指导上也是很有自己的风格的。周星驰的动作指导特点是非常的简洁凌厉,但是动作非常到位,而且很潇洒。周星驰很少用特写和剪辑来表现,他往往是远景一打,简单几个动作,那种凌厉潇洒的感觉就出来了。
而周星驰超强的场面的把控也是他的一个导演特色和优势。周星驰很少搞非常大或者人非常多的场面,他非常擅长在有限的地方拍出无限的可能。比如《功夫》里猪笼城寨有限的地方被周星驰拍得市井气息浓厚,活色生香;闹市大街也是被周星驰加以利用,拍出上海滩的风情。周星驰不擅长很多人的团体操,他擅长在一个镜头里拍出不同性格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对于这一点,走位和动作就非常重要了,看似杂乱的走位,都是经过精心排练的。《功夫》里不少演员的走位都是周星驰亲自指导,甚至他的表情动作都是亲自教出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星驰将淳朴的猪笼城寨、繁忙的闹市大街、纸醉金迷的赌场和压抑的斧头帮大本营拍得让人印象深刻。之后,周星驰对场面的把控在《西游降魔篇》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愚昧的渔村、诡异的高家庄都把控地非常到位,处处不再多说。
然而技术层面只是周星驰导演功力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周星驰电影,都是他亲自编剧,亲自导演的。他将各种元素:喜剧、悲剧、动作、爱情、功夫、武侠、歌舞、粤语残片、漫画、好莱坞电影、黑帮等元素天马行空地结合起来,整部电影,有爆笑、有眼泪、有感动、有震撼、有童心、有纯真、有怀旧、有新奇、有浪漫、有惩强锄恶的侠义精神、有弃恶从善的道德观、有简单纯美的爱情,更表现出周星驰对人生的理解,对武学精髓的理解,对李小龙的致敬。更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是功夫片的一个大融合,并且将功夫片无论是形式还是精髓都提升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我很理解周星驰没有继续拍《功夫2》,功夫拍到如此地步,该如何继续才能超越呢?
周星驰的每部电影,都会糅杂非常多的元素,但是他总能够将各种因素天马行空地攒起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电影,也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动作帝国、功夫世界。
此外,周星驰还是把商业与艺术相结合,把自我表达与讨好大众相结合最好的电影人。我们看电影,总是习惯上把它分为商业片和文艺片,一般来讲,商业片看起来很爽,场面很大,节奏很快,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过后并无回味欲望,比如《蜘蛛侠》、《钢铁侠》等等,即便是《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商业片,其文艺成分以及自我表达成分都是非常有限的;而文艺片,则受众很窄,拿很多奖,但是在很多人眼中非常无聊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像很多欧洲文艺片,王家卫的电影就是典型的这种。在我看来,商业与文艺,自我表达与讨好大众结合最好的是《阿甘正传》,即便如此,这部电影的视觉冲击力也有限,全球票房也是无法和像《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电影相匹敌。但是周星驰却做到了商业与文艺均做到顶级,自我表达与讨好大众完美结合,至少在华语电影界,找不到第二个可以做到他这一点了。也许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周星驰根本就没有把观众对他电影的认可和喜爱抛开。从他开始进入电影圈,就非常注重观众的反馈,在《大话西游》大家都表示不喜欢的时候,他甚至低落了很久,而在《功夫》戛纳首映,据周星驰助理说:“记得《功夫》那时在嘎纳首映时,工作人员都叫星爷先休息,等电影放完之后再出场,但他不肯,一直偷偷的躲在大屏幕的背后,看老外观众的反应,一站站了2小时,终于完场,星爷步出,全场数千人起立鼓掌3分钟之多,当时的我立马热泪盈眶。。。拍电影再辛苦也值得!”周星驰绝对是当代最注重观众反映的华语电影人。而他心中的梦想、自身经历和思考又为电影的文艺范和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就像《功夫》,他用最精彩最宏大的手法,表达了他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功夫梦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悲悯和理想。
《功夫》是周星驰摆脱无厘头的断臂之举,虽然悲壮,但是其成功是前所未有的。《功夫》一出,斩断前缘,从此喜剧之王渐行渐远,一代大师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