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最好的电影是哪一部,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的最好作品不是《大话西游》,不是《喜剧之王》,而是这部《功夫》。
几乎所有的周星驰电影,都在讲述同一类人的故事,前些年叫草根,这些年叫屌丝;几乎所有的周星驰故事,都在重复一个古老的经典模式,前些年叫小人物奋斗,这些年叫屌丝逆袭。
《功夫》也不例外,在1940年代的上海,有个街头混混叫阿星,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落魄总是犯罪的最大诱因,渴望出人头地的他,一心想加入臭名昭著的斧头帮。作为资深小人物,阿星想出头的心,我们都懂。
喜剧从来不会辜负,我们对逆袭的热望,对美好的向往。一天阿星冒充斧头帮成员,在猪笼城寨对居民敲诈,结果引发了真斧头帮与城寨居民的恩怨。而贫民窟级别的猪笼城寨,竟藏龙卧虎。退隐高手们只想过过安稳日子,但遇到邻里街坊遇难,他们毅然挺身而出。在正邪较量的过程中,阿星的良善本性被唤醒,领悟到功夫的真谛,拯救了猪笼城寨,他终究变成了那个命中注定的盖世英雄。
阿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大大的乱世里,你渺若一粒卑微的尘埃,但也不能自暴自弃,还有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周星驰的喜剧,尤其是他亲自执导的作品,常有夫子自道的意味。他是九龙城寨长大的贫苦孩子,从甲乙丙丁的龙套跑起,一路登堂入室直至喜剧之王。他深谙小人物心理,因为他曾是小人物;他懂得世间百味,因为他曾一一品尝。我们热爱他的电影,因为我们就是从前的他;我们或明亮或黯淡的内心,曾经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他一样,扭转一次自己的人生。就像《功夫》中的阿星,懦弱、可怜、卑劣,但拥有命中注定的一刻,在他幡然醒悟后,变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对于无数中国人,周星驰电影就是喜剧药丸。这个现实中并不快乐的人,创作的每一部电影,却都遮住了他的阴影,屏蔽掉他的抑郁,只把快乐献给观众。
糟糕的喜剧片,相当于劣质药丸,你囫囵吞掉,也囫囵排泄;好看的喜剧片,像冬日暖汤,像夏日微风,穿肠而过后,余味久久不散。周星驰是一流的喜剧药剂师,《功夫》里,猪笼城寨居民之间的脉脉温情,小人物的辛酸、刻薄和良善,呈现得蔚为动人;而动作场面有硬桥硬马,也有极具想象力的华彩奇观,我们的感官会得到充分满足。
用“功夫”、“武侠”如此屌炸天的名字,来给一部电影命名,其实是个危险行为,有的导演给自己设下巨大圈套,结果没能安全脱身,遭遇观众狂砸烂番茄。而《功夫》,没有辱没“功夫”二字。
PS:戏仿与拼贴
戏仿、恶搞、致敬,是制造喜剧的重要法宝。《功夫》就是典型代表。
①猪笼城寨的原型,来自1973年《七十二家房客》的旧式庭院,导演是楚原。
②地道涌出鲜血的镜头,仿的是库布里克导演的经典恐怖片《闪灵》。
③油炸鬼“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台词,袭自《蜘蛛侠》。
④白衫黑裤的造型,是周星驰向偶像李小龙的《龙争虎斗》致敬。片头的砸牌匾设计,也和李小龙《精武门》中的场景相像。
5阿星大战斧头帮,这场戏的师父是1972年《马永贞》里,马永贞酒楼大战斧头帮的动作戏。这部戏的导演是张彻和鲍学礼,马永贞由陈观泰扮演。
⑥琴声杀人的设计,在众多香港武侠片里都有,如《六指琴魔》。
⑦“神雕侠侣”与火云邪神打斗的镜头切换,以及情节所含的佛学意味,源自1970年的《侠女》,导演是胡金铨。
⑧如来神掌,承自周星驰钟爱的粤语残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⑨“火云邪神”是个经典名号,在1994年由袁和平导演、林青霞主演的《火云传奇》里出现过。
第十,还有不少,就不一一例举了。这条想强调的是,致敬与戏仿,丝毫也不影响《功夫》的经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