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福祸交叠,走向幸福——“人生大起大落得太快,实在太刺激了!”(《唐伯虎点秋香》)
周星驰电影有一个简单的哲学观,就是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最傻的就是最聪明的(《儿歌三百首》之于《大日如来真经》),最差劲的就是最厉害的(何金银打嬴大师兄),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凤凰涅槃的最关键一步(火云邪神打通了星的任督二脉),最邪恶的就是最纯真的(火云邪神的偷袭利器展开后也可以是竹蜻蜓玩具)……以此类推,小到一个对话内的节奏,大到剧情转折,全部都是物极必反,峰回路转,相反相成的。最倒霉的时候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最得意的时候马上要摔很惨了,仿佛一切都是假象,都隐藏玄机,故事是一正一负地波浪行进。
固定模式:影片开口很小,绝对主人公不甘现状,做出第一个很小的反应,这个反应遭到环境更强的反扑,迫使主人公做出更大的挣扎,环境再反扑,主人公再挣扎,力度越来越大。情绪在一正一负、一起一落中愈玩愈大,阶梯攀升,最终来个大转变,凤凰涅槃。这是星爷可以坐吃一万年的剧作结构。其实就是好莱坞经典叙事那一套,早就被用烂了说烂了,甚至星爷的剧作更短小精干,更提炼,从八九十分钟的片长就可看出。这就是1+1这么简单的事,但1+1可以是小儿科,也可以是哥德巴赫猜想。而就着简单的经典叙事模式,华语片没几个人做的好。拽个性的那是一人一个相,各见仁智,自有喜欢的。但基本功恰恰都忽略了。
星爷说的基本的东西,就是主流故事片的经典叙事。
A、几经周折,咸鱼翻身。
《武状元苏乞儿》——败家子几经周折成为社团领袖;
《国产零零七》——片警几经周折成为劳模;
《唐伯虎点秋香》——“隐姓埋名”几经周折变成“光宗耀祖”;
《九品芝麻官》——九品贪官几经周折变成一品清官;
《破坏之王》——懦夫几经周折成为强者;
《食神》——大厨几经周折回归食神;
《喜剧之王》——龙套几经周折成为演员;
《少林足球》——武僧几经周折变成球星;
《功夫》——混混几经周折变成宗师;
《长江七号》——穷小孩几经周折成为外星人的vip;
《降魔篇》——玄奘几经周折成为唐僧。
B、波浪叙事法
物我拉锯,一来一回,力度一浪胜过一浪;情绪起伏,一正一负,能量逐步走向癫狂。当然,一方的正情绪,同时就是另一方的负情绪,互相交错进行。在每一个环节中,影片诱导观众的方向一定不是真正的方向。形成反差,制造魅力。先看一场戏中的正负交叠:
《破坏之王》之 一场戏
一场戏内的事态转折
那么每场戏都像上图那样波浪起伏,数场戏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段落,如下图:
《破坏之王》 之一个段落
这个段落讲述了何金银由获得约会机会,到最终走向低谷的一个山峰(起伏),里面就是由上图所展示的一场一场那样的小起伏构成的,每场戏虽有小波折,却共同服务于整个段落的大起伏,依据着段落的宏观走向:
一个段落内几场戏的链接,大体上依据灰色粗线的段落总体脉络
再由这样的段落,组成更大的单位——幕:
《破坏之王》之 几幕
全片三幕,幕中有段,段中有场,大走向蕴含着小起伏,像过山车一样,行至高潮,如下图:
《破坏之王》全篇的情节正负转折线路
再如《喜剧之王》的全片起伏模式:
《喜剧之王》的情节正负转折线路
有些时候这种正负的交叠,翻盘,翻盘,再翻盘的走向非常刻意。再如《大内密探零零發》倒数两场:
《大内密探零零發》倒数两场
以及《行运一条龙》,对于一正一反的模式,最图解的当属此片,譬如周星驰、葛民辉与杨恭如争爱的一场戏,短短数分钟内,杨恭如三易其主,情绪来回几个起伏。如下图(此处很拙劣,在此举例因为刚好可赤裸地说明其剧作法则,这是李力持的经典搞法,星爷自己编的电影也无外乎于此,不过是对于每一个翻盘点给予更充分的原因,把转折润色得更舒服而已):
《行运一条龙》 局面的一改再改 推翻再推翻
再如《食神》与《降魔》,叙事脉络相似,故事以女追男作为动力推进。女追男的办法是女为男做事,女救男命,男一次次不领情,越来越绝情,女的一次次拼命行为也越来越大条,直到巅峰,女的为男的死了。如下图:
《食神》与《降魔篇》的女追男,女为男死的程度升级模式。
对比一下这两部影片的细节与画面,正负转折的关节点,也都是一脉相承,连表情都是类似的(星爷执导对表演都抠得非常精确),情绪点也是相同的,如下图:
《食神》与《降魔》,几乎相同的关节点对比。
以上是场、段、幕内部的波浪,那么在一段对话内部,也是有节拍的。一个动作,一个反动作,一个这样,一个不这样,形成顺与逆的拉扯,从而对话才好看,影片才好看。如《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的台词内部的节拍,一正一反。
《喜剧之王》的一段对白的转折
再如《食神》:
《食神》,周与火鸡摊牌时的高潮部分对话,一句咬一句,一正一反
C、通过敌人成全我
大起大落,高峰是低谷的反击,高潮是触底的反弹,最危险时恰是最关键时,最凶残的敌人恰是最彻底的考验,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置之死地而后生。如下图:
物极必反,敌人的损害对我全是帮助。
环境迫害主人公,压迫主人公,推动主人公,最终也成全了主人公。《食神》史蒂芬周吃面时被混混拉走,《功夫》悲伤时被斧头帮拉走,拉走他的都不算好人,但却推动他做事,参与其中,正负转换,终有所获。如下图:
《食神》《喜剧之王》《功夫》悲伤时被push到另一局面,转折
我认为这种模式并不是为了做戏而做戏,而是对现实的比喻,也是对人生的鼓励。不要爱惜羽毛,患得患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有全身心投入,放开身段滚打,通过埋葬换来生机,通过自损走向自得;资源和能量是万物共有的,在万物间流动,你的我的,敌方我方,这些界限哪里就分得这么清楚呢;吃亏就是占便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星爷的电影,并非只是商业片骗小孩的精神鸦片,也是最现实的暗示呢!
来回滑动的钢柱,掉出去就没戏了,永恒的是保持不断转向。
波浪叙事就像来回滑动的钢珠,翘板的两端是禁地,否则就滑出去了,也就没得玩了;翘板上下摆动,是为了掌控好钢珠在两端之间的滑动,任何一点都不是永远,永远的是正负间的路途(运动)。
【本文文字版权归作者向简(曾用名:重耳)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直接挪为己用者将被追究!原文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33496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