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周星驰的电影很有个性,不如说香港那一代娱乐电影集体创作出了有特点的港式幽默,但其中规中矩的商业片伎俩,“英雄美人”、“建功立业以求获得社会评价”的意识形态,又是非常朴素与世俗化的(主流)。周星驰有他超群的表演能力与学习能力,但仍然是时代选择了他(偶然性),而不是反过来。周星驰过人之处在于,他珍惜、保持并发扬了自己的品牌效应,爱惜羽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制作每一部电影,而并非电影本身如何伟大(尤其是后期)。如今的电影是无过就是功,星爷继承了港产片主流故事片卖座的章法,包括组织笑料的思维模式与百试不爽的剧作教条,谨小慎微,从不乱来——自《少林足球》以后的作品,他逐渐独揽大权,宁缺毋滥,制作出的电影就像是一篇工整,0错别字,严格遵照范文体例写的作业,无法称作伟大,却的确是优良之作,不留差池,让人不好说什么。同样是香港娱乐片集体智慧的经验总结,星爷用平均每部电影四年的时间去慢慢雕琢(片长也是宁短勿长),其他电影仍然是流水线上几个月一部的快餐,那么哪个更好看更耐看,是一目了然的。也唯有星爷,因为其既成的威望,能够让人力物力的资源,如此集中,如此听话地任他安排,乾纲独断地细细打磨,而这样的条件,并非普通商业片能允许。所以星爷之所以成为星爷,尤其是后期,是无比爱惜羽毛的结果,是好好接过时代给他的桂冠,充分发挥了自己品牌优势的结果,用四年一部的时间,极强的排他性,任性地雕琢艺术品。无过就是功,工整而精致的东西,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之所以说星爷电影排他,是因为他的电影显著性极强,特点始终如一,边界光滑,绝不会混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朴素的辩证法。最弱的就是最强的,最穷的成了最富的,最倒霉的时候就是最大的机会将至,最丑的就是最美的,最愚蠢弱智的却是最聪明(有效)。
2、挨打哲学。遇到任何问题,想要改变,挨打是万灵的出路。挨打能使丑人变美(中枪打掉龅牙的火鸡,还我漂漂拳的秋香),使怂人变狠,至少看起来(收保护费的郑文辉,连续抽了几嘴巴就敢去收了),使狂人变谦逊(食神挨了打,终于含泪说出叉烧饭“好好吃啊”,华夫人不肯接受唐伯虎是因为被打得还不够惨,直到被夺命书生连环脚踢得吐血快死了),使自卑的人自信(《少林足球》中连续抽赵薇耳光),挨打还能激发潜力,打通任督二脉,使武功差的人变成一代宗师。总之挨打,狂揍,抽巴掌,在星爷电影是家常便饭,是必备元素;一切情节的转折,对立概念的转变,都要靠挨打;想要谦虚进步,想要强大自己,想要观众买账(或好笑或同情),都得靠对方无情的抽巴掌,拳打脚踢,棍棒相加。
3、人性恶假设,人皆吃硬不吃软,服狠,服打(其实非常符合人口密集,人人犀利求生的香港生存文化)。人无法自主感化,所有角色的归服,反省,都是因为刀架在脖子上,或绝对实力摧枯拉朽的一掌盖下来,或者以命换命,被push,被强逼,才得以变化,而不是通过一番声泪俱下的求情与说理,或默默的行动。
4、以德报怨。看似与上一条相矛盾,其实不然。段小姐,火鸡,阿漆,以及阿發的老婆,都是如此,无论对方怎么破口大骂,甚至不管自己死活,甚至要自己的命,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对方好,完全牺牲自我的去保护对方,去成全对方。一根筋,死磕,从这个角度上说,星爷的电影又是最保有赤子之心,最天真的电影了。他不是现实指导原则,而是现实一败涂地、颗粒无收的反方向念想吧,一座建立在真实的邪恶人性里的教堂。
5、积极单纯(庸俗)的哲学观。在星爷的电影世界里,优秀是公认的,努力是有结果的,主角在片头看似很差,大家都不买账,其实只是因为大家没看到,而不是大家睁着眼睛指鹿为马。主角具有技压众人的刚性实力。这个设定其实就很脱离大众,但又因为主角与大众极为接近的言行、衣着、等亲民的形式,让大众很亲近很接受。就算是凶神恶煞的李兆基,看到了牛丸弹力好,也能放下举刀砍杀的初衷,着迷起来,就算是满肚子坏水的唐牛,也情不自禁说“真是好,我都忍不住吃了一碗”;唐伯虎的一通打击乐,就能让华夫人放下杀心,天真的崇拜;让强雄锒铛入狱的,是星爷那一脚天崩地裂的风暴般的射门,以及阿梅那如天神下凡般的太极接球,而不是正义或天理什么的;尹天仇的演技只要给个机会,就立马演得痛哭流涕,在场全部心服口服,而每次大家不认可他,不是对于演技本身的争议,而是什么泼了咖啡闯祸,故意不死,忍不住火烧等杂耍喜闹的次要因素。也就是说,尽管主角受尽误解,其实是个伪误解,因为所有的误解,只是因为人们没看到,只要给出一个平台,让主角一展拳脚,则大家公认。而这绝不是现实的情况,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没有公认的事情,既没有那么多刚性实力,也没有那么多“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所以说星爷的电影是朴素的一厢情愿的痴心,譬如毕其功于一役,一个最终的大比赛,一个好好的展示,就可以获得世人的承认,改变世态。片头完全的否定,通过片尾绝对的实力来打破。那么相对于主角不可替代的绝对实力,他的一切最恶劣的缺点(懦弱、自私、势利、甚至邪恶),就都无足轻重了,这些缺点相反可以用来讨好大众,与大众拉近距离。而人们在被笑点闹得会心大笑,被老练的剧情设置牵着鼻子走时,忘了让主角成功的不是他那些和我们一样的缺点,或者正义公理,而是他的绝对实力。这就是为什么星爷的电影更像是漫画或童话,而不是真正的现实观照……但是话说回来,能够创造感动大多数人的成绩,能够让人把美好的东西作为念想去感念,让观众在千疮百孔的现实里或哈哈大笑或鼓起干劲(希望),则已难能可贵,善莫大焉。
下面再说一下星爷电影自千禧年之后的趋势。香港娱乐片编剧的老练套路,被星爷全盘继承,并且死扣不放,严格遵守,宁缺毋滥。他的电影,胜在精致,而不是其他有多么叫绝的地方,对此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参看为了贺岁而赶工的《行运一条龙》,制作团队原班人马,剧情设计绝对的逆向铺垫,反转反转再反转,笑点笑料一模一样,主题也无外乎是爱情与事业,但为什么就这么一般?原因很简单——粗糙,机位随便摆,情节逆转时随便转,缺乏细致的润色。所以精致与否这种一般不认为是致命的因素,却是导致星爷00年后的电影技压群雄的根本原因!第一本来星爷有品牌,有票房号召力,第二星爷又是用吃奶的力气在拼了命磨作品。一个动作回合恨不能用20个机位拍,剪辑出花来,人物的表演也是不演几十遍绝对不罢休。但梗还是老梗,手法还是老手法。譬如《回魂夜》中的吃香蕉(伏笔)是为了丢香蕉皮以让对方滑倒(抖包袱)的情节,《大话西游》中亲猪嘴的情节,《行运一条龙》中的选最弱的人单挑却阴差阳错选到了高手的情节,等等,这些情节,为什么在原片中,没被太注意?那是因为原片太粗糙了,太流水线化了,情节速度快,狂风骤雨裹挟而过,也就算了,毕竟90年的港片有太多笑点,内容博大,不在乎这转瞬即过的一点两点。然而,以上三处例子,被星爷拿过来后,分别在他的《喜剧之王》《功夫》《降魔篇》中加以再利用,再发挥,可以说是把这个笑点敲骨吸髓,榨干每一滴精彩。被重新发掘的老梗,跟原片比,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镜头的饱和度,原先可能两三个相对较长的镜头就粗略交代了,到了星爷这里,用几十个镜头的精度,用抑扬顿挫的节奏,去拿捏,去咂摸,去发究,各个机位,各个角度——这是拍摄角度上说,在前期布置上,演员的规模,场景美术的营造,表演的用力,都是尽力而为的。在时间上,原先可能几秒到十几秒就过去了的笑点,星爷发扬到了数分钟,但并不是参水,而是发掘,滴水藏海。对此可以参照《喜剧之王》里镜头的高饱和,机位设计的精致,一张一弛的踩香蕉情节,《功夫》里的星爷选人单挑的繁复细致的过程,以及《降魔篇》玄奘亲猪嘴的艰难与曲折,都是为了让观众好好注意到这些东西。这是从具体环节上说,在整体电影上,星爷00年后参与编导的4部电影,与90年代参与编导的4部想比,台词字数由几万逐渐减少到几千(主观感受),情节的曲折密度,变得稀疏,剧情的起伏数量变得减少,场数减少,取而代之的每场戏拍得更加声情并茂,更加大张旗鼓,以及相对冗长的武打及特效内容。剧情脉络简图如下:
如果不吸收新的血液,那么星爷的电影,不客气的说,有原地踏步,炒现饭,千篇一律,越来越简单的趋势。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星爷太清楚什么是不能做,什么是可以做的;他至少不会出错,而这已是非常厉害的品质。他是一个现象,一个世界级的喜剧大师,已经拥有的成就,足以彪炳影史。
本文作者向简(曾用名:重耳)原文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35640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