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不同版本的西游品味

星迷号 2019-06-13 16:56:41
0

出于对周星驰的信任,我在大年初二和年初十六(2013年)分别观看了《西游·降魔篇》的3D版和2D版,由于我是近视眼,看3D的时候不知道哪副眼镜戴在外面更合适,以至于耽误了观看剧情;昨天重温影片,虽然剧情再熟悉不过,但还是津津有味地看完,并且可以从容的观看剧情,细细揣摩。

周星驰不同版本的西游品味

一、周星驰的颠覆与照搬

1、《大话西游》

时至今日,当周星驰导演《西游降魔篇》的时候,观众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大话西游》。实际上,即便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也是与“爱你一万年”遥相呼应的。

说起《大话西游》,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我是看了好几次才“看懂”的。第一次是陪一个外地的亲戚去看,我近视,又没带眼镜,本来不想看。但为了帮他打发无聊,这才过去。当时播出的是《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剧情如此,加上看不清楚影像,所以从前到后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但知道有孙悟空、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一干人马。后来是在电视上看到《大圣娶亲》,又因为掐头去尾,以至于不知所云。再后来,又在电视、电脑上看了许多遍,总算是看明白了。并且每当看到最后,都唏嘘不已。

因为无限穿越,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先后招惹了紫霞仙子、铁扇公主、白晶晶、牛魔王之妹等仙女、妖女的到底是至尊宝还是孙悟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孙悟空非常无厘头,不但四处沾花惹草,而且可以为了和牛魔王的妹妹成亲,而准备把唐僧送给牛魔王做贺礼。

无论是《大话西游》还是《西游·降魔篇》,周星驰塑造的并非好人的孙悟空,都大大颠覆了观众心中的孙悟空形象。但周星驰本人却觉得合情合理,他如此陈述:“对于我来说,孙悟空并不是一个好人。我们看原著,他因为触犯天条被如来压在五指山500年,好人会这样吗?在我眼中,孙悟空就是一个狡猾的野兽,所以他在电影中更像是一个好人与坏人的结合体。”

2、《功夫》

很多人看了《西游·降魔篇》之后,都觉得剧中太多桥段都似曾相识,比如无定飞环、天残脚、如来神掌等等。实际上,类似的照搬在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功夫》中就已经运用过了。

《功夫》中,琴魔、如来神掌、火云邪神等,都不是创造发明,周星驰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并且毫不掩饰。

在《功夫》和《西游·降魔篇》中,都出现了如来神掌,并且都被赋予了无限光明的寓意。由此可见,周星驰对佛祖的崇敬。

话说,佛祖在创立佛教的时候,并没有费心构建佛教自己的世界观,而是借用了许多婆罗门教的内容。因为在佛祖看来,重要的教人如何面对生死,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如何。

周星驰也惯于旧瓶装新酒,或许是为了表现他对《如来神掌》等经典影片的敬意,或者是他根本就懒得想什么新鲜的桥段。他总是毫不掩饰地将一些经典桥段运用到他的剧作中,所以观众并不需要纠结剧中的场景是否似曾相似,只需要关心这个故事讲得是否顺畅即可。

3、《西游·降魔篇》

很显然,《西游·降魔篇》对孙悟空形象的颠覆更甚于《大话西游》,乃至猪八戒、沙僧也无一幸免。但周星驰则觉得,这种颠覆恰恰是继承,他如此自述:“《大话西游》是一个创作出来的故事,但《西游·降魔篇》更贴近原著。比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其实都是妖怪,这就是原著里面写的。之前很多拍《西游记》的版本都没有把妖怪可怕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就成为我做《西游·降魔篇》的空间。这部电影里妖怪真的很可怕,会吃人!”

二、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1、Only You

如果说后舍男孩毁了《不得不爱》,那么《大话西游》就毁了《Only You》。哈哈!

only you~~~能保我取西经

only you~~~能杀妖和除魔

only you~~~能保护我 教螃蟹和蚌精无法吃我

你本领最大 就是only you~~~

看过《大话西游》的人,都会对那个罗嗦的唐僧印象深刻。以至于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解《大唐西域记》的时候,也认为像唐僧这样的布道者一定是非常罗嗦的——理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必须反反复复,唠唠叨叨。

但是,为什么当孙悟空自愿戴上紧箍咒之后,唐僧说话马上变得简洁明了呢?

2、《儿歌三百首》

在《西游·降魔篇》中,同样具有喜剧效果的是《儿歌三百首》。当陈玄奘对水妖唱《儿歌三百首》的时候,观众瞬间奔溃了。实际上,他也想和其他驱魔人一样,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将妖怪制服,但他自始至终都瑾遵师命,希望用《儿歌三百首》唤醒妖怪内心的真善美。

这一举动,乍一看,定然觉得幼稚可笑。但正是这种幼稚可笑的行为,蕴含着无限的力量。正如段小姐的评价:“他敢拿着一本‘儿歌’下地狱打妖怪,他才是大勇之人。”

在小说《西游记》中,曾经非常明确地强调唐僧的造型俨然地藏王菩萨,而地藏王菩萨的宏愿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也就是说,陈玄奘降魔的初衷和其他驱魔人不一样,其他驱魔人是为了赏金,而他是为了教化这些妖怪。

3、《大日如来真经》

《儿歌三百首》和《大日如来真经》“只差一点点”。尽管在剧中,转换的方式是,《儿歌三百首》被撕毁,然后被拼凑成《大日如来真经》,但在这一转变的确揭示了佛法的真谛——如果说《儿歌三百首》是“假传万卷书”,那么《大日如来真经》就是“真传一句话”。但是,如果没有看似枯燥的“假传万卷书”的熏习,又何来这“真传一句话”呢?

我常常说,父母要让孩子背《弟子规》,自己先背出来;要让孩子照着《弟子规》行事,自己先照着做。“能说不能行,不是真修行。”这些年国学热,但是国学的难处不在于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和词句,而在于将显而易见的道理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所谓“日用之道”。

唐时,白居易在杭州遇见鸟窠禅师。白问如何是佛法,鸟窠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不屑:“这是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啊?”禅师答:“三岁小孩懂得,八十老翁未必做得。”三岁小孩懂得,就是《儿歌三百首》;八十老翁做得,才是《大日如来真经》。

三、自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1、妖怪的三个形态

在剧中,妖怪有三个形态:

其一、人相。或俊秀,或可怜,极具迷惑性,往往避之不及。

其二、妖相。张牙舞爪,凶相毕露,但因为易于辨认,反而方便躲避。

其三、玩具相。被封印后,变成玩具,可爱好玩。

或许很多人觉得孙悟空太丑,不符合“美猴王”的形象。猪八戒太恶心,等等。实际上,所谓美猴王,是和猴子相比。《西游记》不止一次提到,唐僧这三个徒弟的尊容,吓坏了许多人类。小说中,形容孙悟空时常说的是“毛脸雷公嘴”,形容猪八戒常说的是“长嘴大耳”,形容沙和尚常说的是“晦气脸”。

妖怎么会好看,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看着不可怕,周星驰的孙悟空却可以吓住人。

2、孙悟空的三副面孔

在剧中,孙悟空作为妖怪的王中王,有三幅面孔:

其一、被囚时,受尽困苦却心有不甘;为求脱身,机关算尽。这个阶段的孙悟空是一个老妖的形象,体现的是阴柔狠毒的特色。

其二、脱困时,凶相毕露再度作恶。这个阶段的孙悟空是一个妖王的形象,体现的是刚强的特色。

其三、被制服后脱胎换骨。此时的孙悟空耳目一新,既不如被囚之时猥琐,也不如脱困之时火暴,而体现了光明而有所畏惧的状态。当僧相的陈玄奘出现在脱胎换骨的孙悟空面前的时候,他颤抖了一下,然后乖巧地低下头,戴上了紧箍咒。

无聊是《大话西游》还是《西游·降魔篇》,原本自由自在的孙悟空最后都戴上了紧箍咒。如果说金箍棒是力量,那么紧箍咒就是禁戒,不受禁戒的力量是可怕的,受约束的力量才能成为正义的力量。

想来,周星驰也更喜欢戴上了紧箍咒的孙悟空吧。俗话说,“自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金箍棒是舞蹈,紧箍咒是镣铐,有了这两项,才是自由自在的美猴王孙悟空。当然,当孙悟空修成正果,成了斗战胜佛的时候,紧箍咒也就没了,这或许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吧。 

3、人类的三种无明

孙悟空为求脱困,分别利用了贪、嗔、痴这三种无明。

假称六字大明咒可以降魔,而且免费送,是利用了的贪,陈玄奘没上当。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孙悟空忽然收住笑容,转成怒容,这是利用了嗔,陈玄奘也没上当。

最后,感叹自己很久没有看到月光,陈玄奘一念之仁,摘除了莲花,孙悟空顺利脱困,这是利用了痴。

佛教把贪嗔痴称为三毒,认为这是三种最根本的无明。如果说,贪嗔是无明的衍生物的话,那么痴就是无明本身。三毒之中,痴为根本,最难对治。很多时候,痴会被伪装成真、被伪装成善、被伪装成美。所以,佛教主张,慈悲之外,更要有智慧,悲智双运,缺一不可。


发表评论

0/2000字
发布
评论区

微信公众号

站长二维码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2010-2019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715号

粤ICP备1702767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