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尹沽城 ——感谢原作者分享
1.大一时,重看《大话西游》,看到至尊宝的二难选择:戴上紧箍咒,拥有法力,拯救唐僧,但要弃情绝欲;不戴紧箍咒,可以谈情说爱,可以为盗为娼,但是师父和你心爱的女人,一个都救不了。
怎么办?戴。
这哪是喜剧,明明是一出被热闹,被魔幻,被花样斗法与段子包裹下的青年成长成熟的阵痛与悲剧。
然后,我用PPS 播放器打开周星驰专辑,一部接一部地重看了绝大部分周星驰的作品。
《功夫》:在成长中,我们总要有所坚守,有所不为,而这份坚持,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
《食神》:有时候,且多数时候,真正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收获幸福。
《喜剧之王》:努力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那份坚持和固执,不被任何人所改变。
《少林足球》:不顾一切地捍卫自己的梦想,是一件多么幸运与值得骄傲的事情啊。
《长江七号》:我们可以穷,但绝不可以放弃生活,放弃对美好的向往,放弃对未来的期盼。
《武状元苏乞儿》:爱一个人所迸发的勇气和绝望,同样迷人。
《济公》:再丑的人,都有爱人的权利;再恶的人,都有不那么让人讨厌的一面;再高高在上的神,都有无力的一天。
《唐伯虎点秋香》:爱一个人,可以卑微到沦为铲屎官;也可以骄傲成文武双全佛来杀佛鬼来灭鬼的专属天使。
《国产凌凌漆》:我很厉害,你别惹我爱的人,不然会你会死得很难看哦。
这就是周星驰告诉我的。
2.儿时家穷,直到我五六岁,家里的12英寸黑白电视才禅位于21英寸的彩电,父亲特意买花重金近百元人民币买了一个“排骨架”,也就是那时候的电视信号接收器,状如排骨,安插在房顶上,可以接收到中央台和山西台外的更多节目。不过我们最常看的还是中央六台,电影频道。除罢常播的《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敌后武工队》等黑白抗战电影,看得最多的就是删减版的周星驰、刘德华、成龙和李连杰了。尤其是周星驰,嘻嘻哈哈的,有趣,好玩,总是一副漫不经心不以为然的样子,但一旦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受到了侵犯,立马变身超人,将坏人打得哭爹喊娘的,痛快。
直到在母亲的骂声中,父亲抱着一个VCD机回来,安插在电视上,我们进入了租碟看电影的时代。有一天,父亲拿回一张碟,是《大话西游之仙侣情缘》,虽然看得虚头巴脑不知所以,但是有周星驰,有朱茵,有牛魔王,打得爽,也好玩,看得很开心。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周星驰的大部分电影已经抵达我每一个年龄阶段,到现在,看电视换台时若遇到周星驰的电影,还是愿意停下来,看下去,哪怕有广告也等得。
3.小学看周星驰,嘻嘻哈哈,爱模仿他那标志性的魔性大笑。
中学看周星驰,嘻嘻哈哈,喜欢说那些类似“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等经典台词。
大学看周星驰,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也会哭,让我哭的最惨的电影不是《喜剧之王》而是《武状元苏乞儿》,苏灿身败名裂武功尽失沦为乞丐,双手插袖口,驼着身子,到处行乞,吆喝有哪位好心人肯施舍一些饭食,直到走到了如霜姑娘的府前,听到如霜的声音后,他急忙将脸埋在碳灰里,装作不识的样子说,你认错人了。
对啊,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武功盖世,状元之才”的苏灿,怎么会是眼前这副模样?
面对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子,你却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头发乱蓬蓬如鸟窝,脸上脏兮兮如粪屎,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半贯家财,几如阶下之囚,颓若丧家之犬,不胜唏嘘,令人泪目啊。
让我笑得最多的,算是《国产凌凌漆》了吧,就连我喜欢的大学老师,一位民主党派女士,也在课堂上说,周星驰执导的电影《西游降魔篇》拍得真好,把执念与放下用西游的外壳表达出来,举重若轻,不愧是周星驰,还有他在《国产凌凌漆》中最后那句台词“正在谈儿女私情,国家大事这种小事改天再说啦,”讲得真好。
《大话西游》里,我们已经见识了周星驰的解构与戏说的能力;而《国产凌凌漆》中,这种解构与对正统的某些思维与主流的瓦解,达到顶峰,让人拍案叫绝。
4.娱乐圈有一股怪风,每当周星驰有什么动作或是即将有动作,都会扑出很多批评周星驰的声音:唯钱是举,自私自利,独断专行,忘恩负义。而周星驰这一边,沉默着,不解释,继续专注自己的作品,一次次刷新中国票房史的纪录,号召力还是中国第一。
网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采访,是柴静采访周星驰,周星驰自白道,自己老了,好多东西已经来不及了,只想好好拍电影。
在那个采访之前,他曾来过我们学校,那是《西游降魔篇》上映前,他和马云,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五千人大礼堂举行巅峰会谈,一票难求啊,我和几个兄弟硬是托各种关系才找到了票,得以在一百米开外远眺一整个青春神一般的偶像,还是一位拥有无数好作品的偶像,难得。
礼堂上与侃侃而谈的马云对坐的周星驰,穿一身蓝色休闲装,戴一顶黑色的八角帽,帽檐下白发一缕缕地垂着,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淡然地回应着主持人和马云的话题以及抛过来的梗。他往往用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巧妙地化解了诸多他不愿意介入的话题,同时还恰当地夸奖了舒淇文章等,推荐了自己的新电影。在和观众互动的环节,好多同学都疯一般地呐喊,那是我们的青春,周星驰。
质疑周星驰人格及作品的人,不少,但喜欢他的人,更多。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下中农”的环境中,靠单亲母亲勉力维持整个家庭的开支,他敏感,他多思,他善于观察却讷于言语,在表演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同时还不断学习,不断精进自身。在TVB 里跑了多年的龙套后,终于从宋兵乙变身电影男二,男一,打破香港票房纪录,保持纪录,打破全中国票房纪录。
他用自己的奋斗史,诠释了一位普通人是如何变成“喜剧之王”的。
喜欢他,是因为他告诉我们,家庭和出身并不会限制你,能框定你发展的边界的,只有你自己。上天永远会眷顾肯学习还肯努力的人,在机会没来临前,请把自己的实力拔高到足够配得上那个你所期盼的机会。面对争议,少说话,多做事,时间和作品会证明一切。历史会宣判,谁是跳梁小丑,谁是真正的传奇。
庆幸青春有你,周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