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把自己的梦想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星迷号 2019-06-10 16:52:12
0

周星驰:把自己的梦想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首先回味下周星驰的个人导演的电影,每个电影中都有这么一个内核在支撑着整部电影,甚至导向了电影的剧情。从《喜剧之王》开始,内核第一次出现的标志就是周星驰念出那个经典台词,“我是一个演员。”以演员为深深追求的他,从与莫文蔚走进开始,“演员”二字在他身上开始偏离,直至最后的戏中戏才有找回本心。电影的最后一场戏,正是周星驰在默默无名时一直苦苦筹划的《雷雨》。

《食神》中,周星驰本是神仙,却被打入凡间。食神在一次阴谋后,丢失掉食神的头衔,而经过一系列的追回战。在食神大赛上,他做出的并不是什么精彩料理,而是在他落难时,吃过的那一碗超美味的杂烩饭。终究悟出“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食神》的成功之后,周星驰又推出了两部功夫题材的类型片,《少林足球》与《功夫》。

在《少林足球》中,这种精神内核成为了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吴孟达演的黄金右脚,退役后一直对自己踢假球感到羞耻。而周星驰一帮的少林师兄弟,在师傅死后,四散到城市中打工,以往的师兄弟情随着武功一起留在了过去。直到,周星驰这个人将双方聚到一起,他们开始了每个人找回以往的自尊,以往的武功,以往的情谊的过程。在决赛居于劣时的情况下,赵薇扮演的阿美递给了周星驰那双补过的旧球鞋,一切都豁然开亮。

到了伟大的《功夫》时刻。主人公儿时怀揣济世的梦想。只不过在当一名医生或者一名武师之中,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儿时被欺辱的经历,他最终沦落成一名小混混。而遇到了火云邪神,将他的武功和善念同时逼了出来。黄圣依代表了主人公儿时一切的美好之物,如同被摔碎过得棒棒糖,无论如何都无法修好。电影的最后,她和周星驰一起拉手跑进了糖果店。

好了,来说说关于周星驰的这件事。听着香港影视圈关于“我和周星驰不熟”的言论,感觉像一桌麻将,明星达人们显然和向生向太是更熟的牌搭子,而周星驰是熟悉的陌生人。向太挺天真地在微博上发起攻击,急于撇清身世非黑社会,没想到在网民各种讥诮、恶语中越漂越黑。这完全是因为长期在优势阶层脱离群众,不了解当代传播的草根属性。她在香港熟人社会中掌握的话语权在网上冰消雪融,就算香港的平媒和电视台都力挺向太又怎抵得上网络上亿万比特的咆哮?网上零星破碎的信息虽然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但如果把海量的碎片倒入文化,你就能发动一场文化革命。

江湖大佬们在传统社会里挥斥方遒,一上虚拟社会却憨态可掬,因为他们不了解时下传播游戏的玩法,更不懂得社会心理学。

尼尔波茨曼说我们的语言即媒介。他还在探讨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是娱乐,电视已经被网络取代。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娱乐和表达都日趋碎片化,这意味着话语权也日趋碎片化,话语垄断越来越难以实施。过去大佬们掌握着生杀大权,是因为控制了媒介,媒介即信息,他们可以实施话语的霸权。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平衡,周星驰完全有可能被弄成过街老鼠。他还能如此淡定吗?

其次网络传播的核心是娱乐,权利、暴力在现实中多狠戾,但上了网的传播也必然带上娱乐属性。所以就算是一个黑社会大佬,除非他有特别八卦的事迹,他完全不如一个明星更引起关注。何况是向太这样急赤白脸澄清自己不是黑帮是上市公司老板,毫无幽默感。网上大数据,炮轰发起4天内,周星驰的提及量是向太方的10倍。

所谓互联网思维,我想一大特点就是对自由的鼓励,对专制的抵制。而这也实用于商业模式。你很难挡住一个有才华的人喷瀑而出,大佬们不给投资,有众筹,粉丝们可以通过在线售票把票房刷爆。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围绕个人,那个让人喜爱的能力超卓的个人,历史上再也不会如此刻般强调个体的力量,而且用丰厚的红利鼓励卓越个体。相比之下,那些在传统社会里通过权力运作攀爬上来的大佬几乎没什么机会迎接新经济里众多屌丝的欢呼。

齐泽克最近写了篇文章《工薪资产阶级的反叛》,说到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他的财富并非他以低于他的竞争者的价格生产好软件,或者更成功地”剥削“工人。盖茨有效地使部分一般智力私有化并收取租金而变得富有。旧的资产阶级转化为工薪管理层,资本主义者重现为工薪工人的子集,重现为有资格靠他们的能力来赚更多钱的管理着。他们得到的剩余价值体现为更多的钱和更多的自由时间”。

周星驰以及其他有天才、与能力的人正是这个新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是在旧有的社会关系和等级中刨食的,他们以卓越的智力成果创造出了自己独立的等级。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大趋势。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都相信历史正把我们推向某个理想中的天堂,而技术正是推动我们的动力”。

另一方面,这次周星驰能够获得这么多支持也取决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多数情况下,首因效果在形成人们的印象中起主导作用。获取信息的秩序产生最初印象。所以某些权威的诋毁对广大的受众已经形成的印象并不会起决定作用。

我们都和周星驰不熟,大多数人是通过周星驰的电影了解到他的,在他的电影里展示了一个底层屌丝奋斗的所有值得移情、同情的过程,电影里的他极其富有个人魅力,有趣、有能量、富有情感、天才、脆弱等等,带来第二个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一旦形成,人们就很容易成为认知的吝啬鬼,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只要有可能,就会采取心理捷径保存认知能量。这个策略可以使人避免陷入无穷无尽的信息处理,但也会产生严重的误差和偏见。例如很多粉丝“我就是喜欢周星驰,我就是力挺”的无条件拥护的状态。例如粉丝对韩寒的态度,我们确认了韩寒的文化偶像及公知的印象,那么后面对韩寒的一系列批评和揭露就经常被忽略,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并且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认为韩寒能表现公知的一面就已经足够好了。

对周星驰的批评越激烈,可能使一大部分人更喜欢他。阿伦森所著《社会性动物》里提到一个心理试验,心理学家设计四组实验条件,1、犯了错误的有超凡能力的人;2、未犯错误的有超凡能力的人;3、犯了错误的平庸的人;4、未犯错误的平庸的人。结果是犯了错误的超凡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的人,犯同样错误的庸人被视为最无吸引力;未犯错误的超凡的人和未犯错误的平庸的人依次居中。

由此可以理解,人际运作对一个平庸的人更重要,也更有杀伤力。而不懂得人情世故恰恰给一个能力超凡的人加分。周星驰尽管被人黑成“吝啬、难合作、不感恩、花心”等等,那又怎样?天才不需要那么世故。

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见人们转那种正能量、负能量的文章,好批评、要求苛刻的人被当成负能量,这正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吝啬鬼的做法。只看、只说、只听、只做美好的事情,而被认为负能量的人,要恶狠狠地驱除出社交圈。这是多么让人毛骨悚然的一种人际挟持啊!能量难道首先不是关于有能量和没能量?不是关于真能量和假能量?什么是美好?难道对美好的首要要求不是真实么?

这种伪问题正是王小波笔下的花刺子摸信使问题,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刺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这花刺子模的大BOSS智商跟鸵鸟差不多,以为消灭负能量天下就长治久安了。

扯这么远的意思是说就算全世界都在黑周星驰,就算同侪口中的他是满格负能量又如何?封杀他?抵制他?删除他?周星驰身周围绕这么多恶意照样脱颖而出,这就是才华的力量。文明进步一点点,人类要喝多少鸡汤啊。

我和周星驰不熟,对于我来说周星驰是一个有大能量而且是有真能量的人,仅此而已。套用钱钟书的语式,你吃了一个鸡蛋很好吃,不一定下蛋的母鸡很好看。我和你不熟。不能要求鸡蛋自带老母鸡汤味。网络社交盛行的时代,我们都更孤独了。所以我们喜爱一个骨子里让我们感觉是同类的人。

   

注:正文后半段大部分言论来自影视从业者黎宛冰。


发表评论

0/2000字
发布
评论区

微信公众号

站长二维码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2010-2019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715号

粤ICP备1702767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