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拍第一部电影《霹雳先锋》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殊荣,这个花名星仔的年轻人,已经27岁。
1992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周星驰一人独占五部,《审死官》票房夺魁,“星爷”的无厘头时代拉开序幕。
90年代前半段是港片的时代,截止目前,周星驰电影票房累计贡献了香港电影开阜以来总票房的15%,“星爷”并非浪得虚名。
由于各种原因,周星驰电影在全国院线公映的数量有限。感谢vcd、感谢dvd、感谢internet,让我们能把他的电影看个100遍~100遍。
《大话西游》——奔向无尽的成年
很多电影都在思考和追问,为了爱情和自由可以放弃什么,可《大话西游》却反思,为了什么可以放弃爱情和自由,踏上漫漫西天取经路。这是对西游故事最好的解读,用我们最接受的爱情片的壳包裹一个不得不走向成年的故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是告别轻狂岁月的宣言,从今以后取经之路遥遥,成佛成道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喜剧之王》——一个喜剧演员的诘问
从1980年入行开始,他整整跑了8年龙套,能够拍上电影时,已经27岁。因为这段经历,《喜剧之王》被大家认为是周星驰的自传式电影,片中主角尹天仇的经历,被认为是周星驰对自己演员经历的回顾,龙套岁月的艰辛在所不论,结尾处,尹天仇算是出头了,虽然没做成电影男主角,但是编导的《雷雨》出街,有大明星捧场,之后的演员生涯也算打开新的局面。这是周星驰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的诘问吗?如果电影中的尹天仇没有成功,在卧底任务中死去,那现实中的周星驰、龙套们在香港电影圈看来算什么?如果尹天仇死去,现实中周星驰是该惆怅还是狂喜,是该庆幸还是珍惜?
好莱坞喜剧巨匠金·凯瑞在无数次通过正剧冲击奥斯卡失败后感叹:“电影工业由喜剧电影创造和支撑,但是喜剧演员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得不到表演上的认可,“我只是一个相貌滑稽的性格演员”,这是周星驰的自嘲,否则他不会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嘲讽自己的表演方式表情夸张,流于表面,没有走心。
《功夫》——电影人的真实也许藏在细节里,而不在整部电影里
据说他爱看粤语长片,那是他孤独童年的温暖回忆。他的表演借鉴了很多老电影的桥段,比如如来神掌的招式,连续出现在《鹿鼎记》、《大话西游》、《功夫》里;他中意老电影配乐,凭着记忆哼唱的《东海渔歌》最终经专业编曲出现在《功夫》的开头;《西游降魔》里的无定飞环也是出自粤语黑白电影;对李小龙的崇拜和喜爱更是在电影中无处不在,这是他任性的坚持。但他始终是一个会计算投资收益的电影生意人,会揣摩观众心思,我们爱看什么,他就拍个什么给我们,这是他自己承认的。《大话西游》被推上后现代解构主义经典的宝座,《一生所爱》犹在耳,紫霞和至尊宝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但是紫霞可能只是我们的情意结,未必是他的。
他是一个电影人、一个生意人,一个喜欢隐藏自己的人,是那个眼神忧郁、胡渣欷歔、独一无二的猪肉王子、街坊情圣,真正的屌丝之王,他是周星驰,他焉儿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