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电影在香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10部影片中占了4部,这是香港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记录。
(香港史上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一、2004年12月23日 《功夫》 6083万;二、2001年7月5日 《少林足球》 6073万;三、1996年2月10日 《简单任务》 5751万;四、1995年1月21日 《红番区》 5691万;五、2002年12月12日 《无间道》 5505万;六、1994年12月15日 《赌神2》 5252万;七、1992年7月2日 《审死官》 4988万;八、1992年1月25日 《家有喜事》 4899万;九、1995年8月5日 《霹雳火》 4564万;十、1997年1月31日 《一个好人》 4542万)
周星驰共拍过五十多部电影,至少有三十部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周星驰电影被称为“无厘头喜剧片”,周星驰被称为“喜剧之王”。
但周星驰知道,自己演的是悲剧。
显然,周星驰比别人更懂自己的电影。
他的悲剧,之所以被误会成喜剧,只是因为其主角的结局,并没有肉体上的死亡。殊不知,精神上的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他的主角们,无一不在精神上走向死亡的结局。
在结局之前的故事情节中,周星驰完全是在抑郁与狂躁之间来回。平时是抑郁的,爆发时才显出狂躁。他从来没有真正开心过。
他最大的痛苦表现,便是一连串的仰天长笑。
他的电影中,主人公地位卑微、受尽凌辱,却意外地天降好运,突然拥有绝世功夫,于是以前的理想便被轻易地实现。
而这种理想的实现,总是显得如此地无聊和无趣,这正是悲剧所在。
他的每部影片,都有着人生的绝望、无奈、泪水,以及愤怒。
所有这些情绪,都如同在地底运行,只有在他自残时,才略有显露。而它们最终的火山般的爆发,便是电影结局时的狂欢——终于战胜了迫害他的敌人、终于和心爱的女人在一起、终于成了盖世英雄。
但这些狂欢,正是对世界的最大嘲笑。
然后,他的精神在笑声中死去。
他的人物,往往是饱经沧桑的人,不断地被人蔑视和凌辱。他总是要经受不断地身心虐待,而这备受摧残的过程,总是被处理成夸张和扭曲的情节,引发观众的忘情大笑。
人们由此也更坚定地认为这些电影,是所谓的“喜剧”。
这其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因为这些人物,只是流血,几乎从不流泪,而且总是仰天狂笑。
让自己和观众仰天狂笑的电影,绝不是喜剧,一定是悲剧。
周星驰,就是创造这种悲剧的“悲剧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