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功夫》看周星驰电影的思想艺术小人物
《功夫》中跳出的小人物,是那么熟悉,就如身边跳出来的一样,惟妙惟肖的真实。
从前星星有钱的时候,想好好念书当个医生或是律师;然而当英雄的魅力毕竟更大一些,可一群流氓却把他的梦彻底推倒!踩!粉碎!痛苦之后,终于堕落起来,要加入黑社会,要杀人,要钱,要女人……确实够堕落。警恶惩奸,维护世界和平够大的吧?先从做好人做起,可好人做不成却弄的一身臊;那就投降作坏人吧,可投降做坏人亦不成,老大们也叹其无能。结果上不了天,入不得地,最后只有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一般整天游荡在街里。这一出在黑白社会的夹缝间挤出的笑料,却将世间小人物那看似可笑却实为悲惨的命运演绎了出来。
在星星吃霸王糖果那一段,逃上公车后的他对身后追来的哑女吐舌一笑,这一笑真的比哭还要难看,而且猥琐,却是那么的使人感觉悲惨。原来用自己恶劣的行为来欺骗自己,就是做坏人的感觉!弄出个惨然的笑脸,难道就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吗?其实,那落泪的感觉就是在那一瞬间 。 惨然的笑着的小人物在逃着,可能逃到哪里去?黑道和白道都容不得他,他只有寻找自己的天地,那就在黑与白的夹缝之中。边喊着“不能逃”边抱头鼠窜。所以便有了有一个似白还黑的地方,小人物们可以龟缩在那向外望,那就是猪笼城寨。小人物会于此安家乐业,斗不得“黑大哥”与“白四眼”的星星会跑到这里,在这里星星产生了勒索之念。无可奈何的小人物也只能对自己的同类下手。
可小人物也有不吃那一套的,于是星星要拿出“硬功”,一个打字当先。这“打”字,可是真的反映出了一种生存状态:天下这东西是打出来的。小人物要是打不出来,就只有再次堕落下去,生亦何哀,死亦何苦?就当世界不存在这个人罢了。要是真的打出来了,才被人所注目,原来浩瀚宇宙天地之间,居然还有这等猛者!打出来之后,人品好一些的小人物,无论升了白道还是入了黑道,心也难免留有原来的世界。因为这打出来的过程,根本就是按照别人订下的规则与人家竞技,本来应该没有胜出的希望;可一旦千辛万苦,侥幸成功之后,也就还有些小人物的立场,说些有小人物之气的话,做些有小人物之气的事。 星星当然是小人物,于此便不难理解这种思想了。
外国人的佳作中,只有传记片是记大人物,大部分都是讲述小人物自己的故事。而从我们中国人多少年创作的艺术来看,则鲜有小人物,即是写小人物,他的作为也是很“大人物”,就是所谓的“鸿鹄之志”。外国人的艺术,是用的显微镜,小人物一颦一笑,一失一得,一唱三叹,悲情?幽默?使影院里作为观众的小人物们目睹之后,大快人心,且哭且笑之余,能在悲惨世界里,获得些将来生存的希望;相反,我们现在中国人搞的艺术,是用的哈哈镜,夸大了小人物卑琐之态,升官了,发财了,左拥右抱,勾心斗角,使天下影院之中,人人更沉沦于堕落,纷纷加入精神胜利的行列,都学会了自欺欺人与世间。使得大好世界,更多了一些智障与铜臭。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外国人总是向前看,中国人总是向后看。”
星星的电影,就其本人的“阶级属性”来看,是为了小人物而拍的电影,但我等小人物或是买票捧场或是守家观望的时候,实在是非常感慨!“阶级”这东西,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夸张。中国社会,自古就是等级森严的结构构成,从前的那么多大人物,都不能使新的文化代换。三纲五常是被砸掉了,三座大山是搬掉了,可小人物难道就此扬眉吐气了?纵观世间,恐怕还不是。其间的深厚学说,也不是我等小人物可研究的。
从前就知道,弗洛伊德老爷子能从梦里看出一个人心理,其实,从一个人的艺术创作里,也一样能看出来。一部具体的电影,一段几十分钟经历,细述了献给天下人的大梦。《功夫》这是主创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掌握投资的影片,所以星星的“梦”的性质更为突出。而观众看片的过程,更像集体浅意识的催眠,众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挨在一起或是哭哭笑笑,或是毛骨悚然,或是神采飞扬。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别的艺术能达到如此境地了,恐怕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电影是由一人的梦境而生,而渐变成千万人的梦境,那就是在此中彼此感染的结果。人一生有多少愿望?金钱、权力、美女、富贵、长寿;爱、尊重、同情、正义、公平也必不可少。创作者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观看者行为影响到怎样的境地,其实也是票房的决定力量吧。《功夫》中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笑乞丐、捡烟头,味道十足!看到这个,怎能不说星星的精妙?星星比那庙堂之上、说阔话的、放臭屁的不知要强多少倍!
2、梦想
相信很多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找到那记载着盖世武功能实现人生理想的秘笈,如今终于被周星星弄了出来。《功夫》由一个实现人生理想的简单故事贯穿。和千千万万从传统文化里面继承武侠梦的国人一样,一个从童年开始做英雄美梦的小人物,经过了残酷的社会真理的锻造,如绿林好汉一般不在乎取道成功的形式,不放弃出人头地的理想,以貌似浅白、功利却十分清醒的社会认识自我鞭策,借大浪漫的狂野,让坎坷命运淋漓尽致的畅游一番胜利的喜悦,最后达到心目中人生理想的大境界。这是星星中年之后,思想的一大飞跃。
看看前辈,当年卓别林人到中年,脱了烂皮鞋,以不足五尺之躯,去演老流浪汉、蓝胡子凡尔杜先生,看上去十分别扭。大师身处狭缝,可能在巨变的时代稍稍显得落伍了,但也不至于全然失了本事!转型以后为何给众人的感觉反倒不如以前?卓别林当年何等辉煌,可后期影片的成就怎么超不过从前,大师晚景,不得不使人慨叹! 发哥双枪、成龙拳脚,当年曾是何等风光,但留洋以后,渐渐不比往日,那种力不从心之态,不得不使人惋惜。看看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四字可以精妙地概括了吧?老美的五角大厦三五年换一种军事理论,好莱坞也是三五年出一番视觉新境界。当今世界,最容易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落伍!要想不落伍的话,只有拼命,可怎样的拼命,就需要人的体能与智能超常的付出,对于发哥、成龙中年人的心态体态,那又是怎样的苛求!可不苛求的话,成为落伍之人,只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
星星逐步脱离了自己当年无厘头的行当,面临的就是卓别林当年的困惑,一旦出了差错,他中年以后的历程,也很可能只能剩下“周星驰选角黄圣依”之类的大部头八卦新闻了,那可真是不可想象!星星中年,这边要拼老命突破,那边又不能拿大哥嘴脸到处唬人,难免会有国人的中年心态,这一回走钢丝,还要走出花样来……他中年人的梦想也就正像影片里小时的他实现的那样费力与无奈。他近来的三部影片--《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无非都是同一情节主线:一个纯真的小人物为梦想而执著;以前的名片中,《洛奇》、《阿甘正传》也是这个主题。可不能以为这“纯真”与“梦想”两词是画蛇添足,如果只剩下“小人物”与“执著”,恐怕就要变成“杜月笙血搏上海滩”,那这东西可以入“福布斯”,可就拿不上艺术的台面了! 星星这一 番举动,真是像极了那所谓的“半自传体文学”,其实是以他中年的心态,反顾往昔,还归自我,一思一得,表于世人。《功夫》就是他将自己儿时的梦想在中年时加以实现的产物,也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吧。星星曾说想成为一名悲剧演员,看他的所谓搞笑影片,哪个不是笑中含着泪呢?加以仔细品味,的全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有时梦想暂时的破灭也许并不是坏事,相信那将是不久之后另一个梦想诞生的契机吧。
3、“功夫”
星星此片之所以选题为“功夫”,就是因为“功夫”完全可以承载小人物的梦想吧。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爱“功夫”,可能就是因为现实中除了背着经史子集、做官发财的独木桥之外,实在是没有其他的路了,所以只能注入较多的梦想与神往,付之于外向的体能,设想在世界上开出第二种生存来。不是没有道义吗?我以侠代官而行道,以武代文而彰义,以公正较量的规则替代各种流弊,或者干脆用自主行动的立场开创出一个更好的世界。现代爱好武侠的人,也可从中寻出思想的脉络。 然而往深处构思下去,终于碰壁了……一旦在功夫世界中筑起以社交、厚黑等为蓝本的“江湖”规则,最终功夫之路在梦里原来也走不通,所以好汉多半惨死,大侠总归遁隐,功夫归功夫,上哪救的了人?最后,“做侠客”的梦想,也只得和道家的成仙梦一样成为泡泡。功夫练到最高,也就是一拳撕裂天空,一脚踩裂大地,造出个人体核弹或者空手拆坦克,对世界又能怎么样呢?占有优势功夫的侠客,如不想头破血流,终于也只能缥缈江湖--成仙去了,留下一大堆无奈。 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星星自被火云邪神轰至渣后,一切便告完结,后面的事情全是一个梦。后来羽化重生的星星还是“人”么?恐怕已经超越人类想象了。幸而《功夫》中有更深之内涵,要的是“功夫”中的勇气,而不是“功夫”中的大仙,否则就成了《仙剑奇侠传》的星星版,那也就真没什么意思了。之所以面临着由实在到虚幻的苦恼与迷惑,所以中国人要本土化“魔戒”,才会这么困难。一个本来就是实在,一个却从来都不曾有,老外玩“魔戒”、“哈利·波特”,不过是把现实梦境化,中国人做功夫故事,却需要把梦境现实化,孰难孰易,不言自明。星星的“功夫”,承载着小人物的梦想,虽不免由人到仙,然而此中寓意,其实就是小人物们谋生存的缩影,所以亦虚亦实,不至流于虚妄不堪,大家看了,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4、成功
星星谈《功夫》,屡屡提及“勇气”;小人物若想追求梦想,勇气是必不可少的。
朋友,“勇气”可能只是小人物的专利。强者或阔人有金钱、有权势、有背景、有爪牙,他办事需要什么勇气?倒是小人物,为了冲冠一怒,可真的需要攒足内劲,拼了生命迎难而上,甘冒粉身碎骨,博一股刚勇之气! 在现实世界里,小人物羽化成蝶出人头地是异端,失败才是正常,如果按照《喜剧之王》的思路,《功夫》这个故事,到了星星被火云邪神轰成渣,也就该结束了。小人物想从污泥瘴气中站起来,扮演大英雄的角色,不是不可以,但代价很高。做“英雄”容易么?凡人承受得起这个代价,也就更能承受默默无闻永无希望的生活,这种无奈的选择之下,是不是要做英雄,还有什么要紧?只有那些最执著于梦想的人,才会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去面对一个并不必然更美好的未来。 星星自己就是个异端。这几年他的电影其实都在讲述同一个话题,小人物去谋求那种逆天的命运--做英雄,求成功。成功外,小人物别有何求?这成功,可不是为名为利!做黑社会,大流氓,官太爷,阔老板,名利还嫌不够多吗?这里面的潜台词真是有如撕心裂肺般:你应该看得起我!既然别人不肯看在你天赋人权的面上,给你应得的机遇和尊严,那么你只能按照别人制订的规则去竞争、去获取那并不是你最想要的“江湖地位”!其实你只是为了一个公平的眼神!只是为了一个纯净无暇的梦想!如果得到了那根童年的棒棒糖,如果能以破衣烂衫于闹市中得到某大人一青眼,星星为什么还要一生如此搏命? 什么叫做悲怆?什么叫做头顶天脚踩地的傲骨?卢梭如此说,星星亦然,天下布衣英豪皆是如此!那些沉浸在富贵里的俗物又能明白什么!这可能就是小人物最大的幸运,只要拥有这样的人生,可能才能在取得巨大的成功后,能不至于迷失自己。我是谁?他又是谁?我追寻的是什么?我珍惜的是什么?如果真的都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最大的英雄!最大的大豪杰!什么帝王将相,何足挂齿啊?
小人物想得道升仙,要么身怀绝技——像《少林足球》,要么天赋异秉——如《功夫》,如果没有,则梦想只能是梦想了——好比《喜剧之王》。不过现代人还能有梦想,已经很难了。
星星的三部片子,说透了“小人物-梦想-奋斗-回归”这个人生寻寻觅觅的真境界、大循环。片子里,从“小人物”到“大英雄”这个过程中的变化,不能怪罪星星讲述得太潦草,这本来就是万中无一、偶然中的偶然、奇迹中的奇迹,这一连串了无始终的默默隐忍、等待、期盼、挣扎、哭泣和跋涉……怎是九十分钟的瞬息之间能够说得清的?而“死一次”,可能算是最简洁、最洗练的对这种生活的浓缩了!
现实的悲哀,衬托出梦幻的美,要是真能把梦幻变成现实,那就要经过一段血海汪洋的洗礼然后重生。我们中国人,要是没有筋断骨裂、生死弥留一次,就不能称作英雄!那个时候,就像茫茫荒原中的一头野兽,躲在暗地里为自己疗伤,绝世神功变成无人问津的掌痕;不知经过了什么样的痛苦,在生死之间苦苦徘徊,最后羽化成蝶,一飞冲天!才看到天下原来如此之小!一生寻梦,空空寂寂,返璞归真——这个过程,难道不是中国人历代的命运吗!对人来说,意志力和生命力的顽强,就是成 功的根本,英雄,可以被消灭,不能被打败!
火云邪神痛打星星的时候,狂暴的模样确实可怖,但其中却满含着悲凉,星星一辈子搞无厘头的东西,也没遭过这种待遇,这可以看作一种发泄,一种心情的发泄。
星星笑了,可为何在笑过之后,身为一个旁观者,会隐约感到一种心痛呢?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震撼人心的艺术。《功夫》真实地证明了周星驰身为一个艺术家,对生命,人生,世界,梦想的理解。也是作为他自己灵魂的一种写照。